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煎药方法对药物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25年版《中国药典》对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材作出了更为详尽的规定。本文将为您系统梳理这些“特殊药材”的正确处理方法,助您规范地煎煮中药。
2025年版《中国药典》特殊煎法的中药一览表
入汤剂需要先煎的中药共计23味
序号
品名
特殊用法
用量
1
制附片
先煎、久煎
3-15g
2
制川乌
先煎、久煎
1.5-3g
3
制草乌
先煎、久煎
1.5-3g
4
磁石
先煎
9-30g
5
紫石英
先煎
9-15g
6
自然铜
多入丸散服,入煎剂宜先煎
3-9g
7
瓦楞子
先煎
9-15g
8
牡蛎
先煎
9-30g
9
石决明
先煎
6-20g
10
龟甲
先煎
9-24g
11
鳖甲
先煎
9-24g
12
珍珠母
先煎
10-25g
13
赭石
先煎
9-30g
14
滑石
先煎
10-20g
15
生石膏
先煎
15-60g
16
水牛角
宜先煎3 小时以上
15-30g
17
赤石脂
先煎
9-12g
18
青礞石
多入丸散服
3-6g
入煎剂,布包先煎
10-15g
19
金礞石
多入丸散服
3-6g
入煎剂,布包先煎
10-15g
20
蛤壳
先煎,蛤粉包煎
6-15g
21
钟乳石
先煎
3-9g
22
禹余粮
先煎
9-15g
23
鹿角霜
先煎
9-15g
入汤剂需要后下的中药共计10味、不宜久煎的中药2味
序号
品名
特殊用法
用量
1
豆蔻
后下
3-6g
2
沉香
后下
1-5g
3
青蒿
后下
6-15g
4
苦杏仁
生品入煎剂后下
5-10g
5
降香
后下
9-15g
6
砂仁
后下
3-6g
7
钩藤
后下
3-12g
8
徐长卿
后下
3-12g
9
番泻叶
后下,或开水泡服
2-6g
10
薄荷
后下
3-6g
11
大黄
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3-15g
12
鱼腥草
不宜久煎
15-25g
入汤剂需要包煎的中药共计9味
序号
品名
特殊用法
用量
1
儿茶
包煎
1-3g
2
车前子
包煎
9-15g
3
辛夷
包煎
3-10g
4
海金沙
包煎
6-15g
5
旋覆花
包煎
3-9g
6
葶苈子
包煎
3-10g
7
蛤壳粉
包煎
6-15g
8
滑石粉
包煎
10-20g
9
蒲黄
包煎
5-10g
入汤剂需要烊化兑服的中药共计3味、冲服的6味
序号
品名
特殊用法
用量
1
龟甲胶
烊化兑服
3-9g
2
阿胶
烊化兑服
3-9g
3
鹿角胶
烊化兑服
3-6g
4
川贝母
入煎剂
3-10g
研粉冲服
1-2g
5
平贝母
入煎剂
3-9g
研粉冲服
1-2g
6
猪胆粉
冲服或入丸散
0.3-0.6g
7
鹿茸
研末冲服
1-2g
8
湖北贝母
研粉冲服
3-9g
9
蜂胶
多入丸散用,或加蜂蜜适量冲服
0.2-0.6g
另煎兑服、研粉吞服的中药共计5味、直接溶入煎好汤剂或化水的2味
序号
品名
特殊用法
用量
1
三七
入煎剂
3-9g
研粉吞服
1-3g
2
人参
另煎兑服
3-9g
研粉吞服
1次2g,一日2次
3
西洋参
另煎兑服
3-6g
4
红参
另煎兑服
3-9g
5
羚羊角
宜另煎2小时以上
1-3g
磨汁或研粉服
0.3-0.6g
6
白矾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
0.6-1.5g
7
芒硝
—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外用适量。
6-12g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是否正确,可能直接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甚至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笔者建议临床医师在开具中药饮片处方时,可参考上表进行脚注,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国家药监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颁布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公(2025年第29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