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蹀躞垂羽翼!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
译文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注释安能:怎能。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赏析此句用“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表明了诗人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完善
原文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在 一作:往)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译文及注释
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注释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拟行路难·其六》是一首杂言古诗。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诗人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中间六句是为转折。诗人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末二句又由宁静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其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全诗情感基调孤愤,思想内容深刻,艺术表现生动多彩,感情强烈,语言遒劲,颇具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此诗便为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
2、
王菊芹.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作年探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11-12,50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252篇诗文 ► 396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醒世恒言·卷九》
但知口中有剑,不知袖里藏刀。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李泌《长歌行》
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篇二十四》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