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本是藏书之处,唐代集贤殿书院就是宫廷图书馆。发明印刷术,使过去必须逐字抄写的书籍可以整版地印出来,为藏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民间学者也将自己的藏书和读书场所称为书院。后来,书院就逐渐发展成以藏书为基础、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机构。这种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宋代统治者鼓励民间兴办书院,皇帝赐匾额,朝廷赐图书,地方当局给予房地产资助,使书院兴盛起来。著名学者举办的书院,往往是一方学术中心,吸引各地读书人前来求学,在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学校管理方面有许多建树和创意,在古代学校中具有一枝独秀的地位。
汉代独尊儒学,儒家经典就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在儒学之外,古代还举办过多种专业学校。公元二世纪末,汉灵帝喜好辞藻文采,办起了世界上第一所学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的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出自皇帝个人喜好而举办的专业学校还有唐玄宗办的《老子》学和宋徽宗办的画学。天文学因为是确定历法所需,而且古人有观天象测人事的传统,所以历代都很重视,由专门机构司天监培养天文生。医学也是历代都有的,唐代在府、州两级均设立医学,还举办过兽医学。明清两代还办过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包括周边国家的各个语种。此类专业学校,都是培养在政府中专门机构供职的专业官吏,而不是可以自由择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学、法律、军事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有的朝代设有专业学校,有的朝代则将其列入普通学校的学习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专业学校的国家,门类也最多。
在多民族聚居的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早期的少数民族因文化发展程度低,尚无自己的学校教育,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以及后来的北魏,曾仿效中原汉族办学。到女真族建立金朝,首次为本民族子弟办起女真国子学和地方女真学,但学习内容仍是中原的儒学。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在维持传统的中央和地方官学的同时,举办了蒙古国子学和地方上的蒙古字学,传授蒙古语言文字,还举办了传授西域波斯语言文字的回回国子学。清朝的江山是以满族为主体,联合蒙古族和关外汉族(称为汉军)组成的八旗劲旅打下来的,建国后举办了各类八旗子弟学校,满语(或蒙古语)和骑射是八旗学校共同的基础课程,为的是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尚武精神。
中国古代除了宫廷贵族学校和个别朝代(例如北宋)在地方办过小学外,官方一般不举办初等教育。有条件的家庭由家长为子弟作启蒙教育,而没有条件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则可以到从事启蒙教育的私学(统称蒙学)学习。例如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是从“书馆”开始他的学习生涯。古代的蒙学,有家族或宗族举办的族学,有乡里举办的乡学,也有教师自己开设的私塾。低层次的蒙学,教会儿童认识日常用字即可;高层次的蒙学,则要完成基本学业,达到可以报考官学当秀才的程度,由此开始科举之途。蒙学的教学注重多认、多看和多写,诗文都要求熟读到背诵流畅的程度。蒙学教师对学生要求严厉,盛行体罚。虽然有呆板苛刻的弊病,但在基本功和行为常规训练上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