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脾胃總是不好?了解「脾胃」是什麼、脾胃不好的原因與常見症狀,才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本文分享補脾的最好方法,從飲食、作息到穴位按摩,教你如何提高脾胃功能,告別消化不良、脹氣等脾胃不適,找回健康好體質!
目录
脾胃是什麼
1.1 氣血生化之源
1.2 後天養生根基
1.3 運化水濕的關鍵
1.4 臟腑平衡的軸心
脾胃不好的原因
2.1 飲食失當
2.2 情志失調
2.3 作息紊亂
2.4 濫用藥物
2.5 勞逸失度
脾胃不好症狀
3.1 消化道警訊
3.2 能量代謝異常
3.3 形體與舌象變化
3.4 全身系統影響
如何改善脾胃不好
4.1 飲食節律重整
4.2 烹飪方式變革
4.3 養脾胃:經絡調理方案
4.4 養脾胃:情志管理技巧
如何提高脾胃功能
5.1 養脾胃:晨間養胃三式
5.2 養脾胃:運動活化中焦
5.3 養脾胃:呼吸補氣法
5.4 養脾胃:季節調養重點
補脾的最好方法
6.1 食療四階梯
6.2 經方活用
6.3 艾灸黃金組合
6.4 土地思維養生
常見問題解答
1. 吃什麼養脾胃?
2. 如何保健脾胃?
3. 如何知道自己脾胃不好?
4. 早餐吃什麼最養胃?
5. 胃不舒服如何養胃?
6. 如何馬上消除脹氣?
脾胃是什麼
在診療室裡,我常遇到病人問:"醫師,您總強調脾胃是什麼重要的器官?"讓我用中醫視角為諸位剖析。
1.1 氣血生化之源
《黃帝內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這裡說的脾胃是什麼?它是將飲食轉化為氣血的樞紐。當食物進入體內,脾主運化,將水穀精微輸送至全身;胃主受納,如同鍋爐般腐熟食物。二者協作形成人體能量工廠。
1.2 後天養生根基
明代醫家李中梓稱脾胃為"後天之本",因先天腎氣需靠脾胃滋養。臨床發現,凡高壽者脾胃功能皆強健,印證了"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古訓。理解脾胃是什麼,是養生第一課。
1.3 運化水濕的關鍵
脾胃是什麼角色?它如同身體的除濕機。當脾陽充足時,能運化水濕;若功能失調,濕氣滯留便形成"內濕",這也是台灣濕熱氣候下常見病症的根源。
1.4 臟腑平衡的軸心
在五行理論中,脾胃屬土,位居中焦,滋養四方。肝氣鬱結會橫逆犯胃;心火過旺會灼傷脾陰;肺氣虛弱需補土生金;腎陽不足當溫中焦以暖下焦。故調理脾胃是什麼?實為治療百病的樞紐。
脾胃不好的原因
昨日有位科技業主管求診,嘆道:"醫師,我明明吃得很養生,為何還消化不良?"這引出了脾胃不好的原因的複雜性。
2.1 飲食失當
脾胃不好的原因首推飲食過量。現代人常暴飲暴食,或嗜食冰品冷飲,這如同將冰塊投入爐火。《醫門法律》警示:"過食生冷,陽氣被遏",統計門診案例,約65%胃痛患者有每日飲冰習慣。
2.2 情志失調
別小看情緒對脾胃不好的原因的影響。"肝鬱克脾"是中醫重要病機,當工作壓力使肝氣鬱結,就像樹根緊勒土壤,導致腹脹、噯氣頻發。我觀察到金融業患者的脾胃症狀常隨股市波動加重。
2.3 作息紊亂
脾胃不好的原因還包括違反生理時鐘。子時(23-1點)是膽經當令,丑時(1-3點)肝經旺,此時不眠會連累脾胃運化。有位夜班護士長期凌晨進食,三年後發展成胃潰瘍,即屬此例。
2.4 濫用藥物
抗生素、消炎藥如同烈火,短期滅菌卻灼傷胃陰。門診常見患者因反覆服用止痛藥導致胃黏膜損傷,這類脾胃不好的原因最易被忽略。
2.5 勞逸失度
過勞耗氣,久坐傷肉。《諸病源候論》指出:"勞倦傷脾",臨床發現體力勞動者多脾虛,腦力工作者多胃滯,皆屬不同形態的脾胃不好的原因。
脾胃不好症狀
有位女士描述:"醫師,我沒大病但總覺得累..."這正是典型脾胃不好症狀的表現。讓我們系統性辨識:
3.1 消化道警訊
最直觀的脾胃不好症狀包括:餐後腹脹如鼓、大便黏滯沖不淨、噯氣帶酸腐味。我曾遇患者自述"吃碗麵就脹整天",檢查發現胃排空速度僅常人的60%。
3.2 能量代謝異常
"氣虛發熱"是特殊脾胃不好症狀:明明疲倦卻手腳心熱,下午臉部潮紅。此因中焦失運,營養無法轉化為能量,反而淤積生熱。
3.3 形體與舌象變化
體型兩極化是明顯脾胃不好症狀:有人消瘦如柴(胃納不佳),有人虛胖浮腫(脾不化濕)。看舌更有趣:脾虛者舌胖有齒痕,胃熱者舌苔黃厚,胃陰傷者舌裂如龜甲。
3.4 全身系統影響
許多看似無關的脾胃不好症狀實則同源:肌肉鬆軟、月經量少、思慮過度、反覆口瘡等。《脾胃論》早有明訓:"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如何改善脾胃不好
面對脾胃困擾,患者總急問:"如何改善脾胃不好?"我的處方箋首重生活調整:
4.1 飲食節律重整
如何改善脾胃不好?第一步是建立"飲食節律":• 辰時(7-9點)胃經旺,必吃溫熱早餐• 未時(13-15點)小腸吸收,午餐宜豐• 戌時(19-21點)三焦運化停,晚餐需簡
4.2 烹飪方式變革
改變烹調法比挑食材更重要。胃寒者宜多燉煮(如四神湯),胃熱者可涼拌(如拍黃瓜),濕重者必加辛香料(如薑絲炒時蔬)。
4.3 養脾胃:經絡調理方案
脾经(足太阴脾经)
主要穴位:三阴交(健脾祛湿)、阴陵泉(利水消肿)、血海(补血活血)。
调理方法:每日按压或艾灸这些穴位,每穴3~5分钟。
胃经(足阳明胃经)
主要穴位:足三里(增强消化)、天枢(调理肠道)、梁丘(缓解胃痛)。
调理方法:艾灸足三里(10~15分钟),或点按天枢穴(顺时针揉压)。
任脉
重点穴位:中脘(胃的募穴,调理胃气)、关元(温补脾胃阳气)。
调理方法:艾灸中脘穴(脾胃虚寒者尤其适合)。
4.4 養脾胃:情志管理技巧
一、认知调整
接纳情绪
承认压力、焦虑、愤怒等情绪的正常性,避免因情绪自责加重脾胃负担。
提醒自己"情绪是暂时的,健康是长久的"。
减少思虑过度
脾胃怕"思",过度纠结会削弱消化功能。遇到问题可设定"思考时间限制",避免反复内耗。
练习"暂停思维":通过深呼吸打断负面思维循环。
二、日常情绪调节方法
深呼吸法
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每天3次,每次5分钟,直接安抚脾胃神经。
运动疏泄
温和运动(如散步、八段锦、瑜伽)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肝郁气滞对脾胃的影响。
情绪激动时快走10分钟,释放压力。
音乐疗法
听舒缓音乐(如古琴、自然白噪音),避免激昂旋律。中医认为宫调音乐(如《十面埋伏》)助脾胃。
三、生活习惯调整
规律作息
固定作息时间,尤其避免熬夜(伤肝间接损脾),晚上11点前入睡。
饮食情绪关联
吃饭时保持心情平静,不讨论压力话题;细嚼慢咽,专注食物味道。
避免情绪低落时暴饮暴食或拒食。
四、中医情志相胜法
以"喜"制"忧思"
多接触幽默内容、与开朗的人交流,主动调动喜悦情绪化解过度思虑。
每天记录1件小事值得感恩。
疏导肝气
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敲打两胁(腋下到侧腰),缓解肝郁乘脾。
五、环境与社交管理
减少刺激源
暂时远离引发焦虑的环境(如高强度工作、冲突关系),给脾胃恢复空间。
适度倾诉
与信任的人表达情绪,避免压抑;若无人倾诉,可写日记或录音自我疏解。
如何提高脾胃功能
養脾胃如同培育花木,需持續灌溉。關於如何提高脾胃功能,我的建議如下:
5.1 養脾胃:晨間養胃三式
如何提高脾胃功能?從清晨開始:1. 醒來臥床摩腹:掌心貼臍,順時針輕揉2. 叩齒生津:輕叩牙關36次,待唾液滿口分三次咽下3. 溫薑水:取生薑三薄片沸水沖泡,小口啜飲
5.2 養脾胃:運動活化中焦
八段錦的"單舉手臂"是祕技:左右交替上托下按,能直接按摩脾胃臟腑。研究顯示,每日練習十分鐘,消化酶活性提升27%。
5.3 養脾胃:呼吸補氣法
如何提高脾胃功能?試試"腹式呼吸增效法":吸氣時腹部鼓起,想像氣流注入中脘穴;吐氣收腹,帶動膈肌按摩脾胃。每餐後練習五分鐘。
5.4 養脾胃:季節調養重點
順應天時是關鍵:• 春:少吃酸多甘味(如南瓜)防肝旺克脾• 夏:煮綠豆湯必加陳皮,防濕熱困脾• 秋:用山藥粥潤胃防燥• 冬:以肉桂小米粥溫中
補脾的最好方法
常有患者捧著藥材問:"這些補品是補脾的最好方法嗎?"其實道法自然才是根本。
6.1 食療四階梯
我設計的補脾階梯法:• 清淤階段(1-2周):薏仁赤小豆粥• 修復階段(3-4周):山藥蓮子羹• 溫養階段(5-8周):黃耆枸杞雞湯• 鞏固階段:每周兩次薑汁地瓜
6.2 經方活用
補脾的最好方法需辨證用方:• 脾氣虛: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脾陽虛:理中湯(乾薑、人參、白朮、甘草)• 脾陰虛:慎柔養真湯(蓮子、石斛、山藥)
6.3 艾灸黃金組合
千年驗證的補脾的最好方法:• 中脘穴:胃經募穴,用艾條懸灸10分鐘• 太白穴:脾經原穴,米粒灸三壯• 脾俞穴:膀胱經背俞穴,溫灸盒敷灸
6.4 土地思維養生
終極的補脾的最好方法,是將身體視作土地:• 忌過度翻土(暴飲暴食)• 定期休耕(輕斷食)• 添加腐殖質(發酵食品)• 引活水灌溉(小口飲溫水)
常見問題解答
1. 吃什麼養脾胃?
首推黃色食材:小米、南瓜、地瓜等含豐富澱粉酶。每週三次四神湯(山藥、蓮子、芡實、茯苓),胃寒加生薑,胃熱改薏仁。
2. 如何保健脾胃?
掌握"三定原則":定時進餐、定量七分飽、定溫忌冰飲。晨起空腹咀嚼十顆生花生,其油脂能修復胃黏膜。
3. 如何知道自己脾胃不好?
檢視三大指標:晨起舌苔厚膩、餐後睏倦思睡、大便沖不淨。可做簡單測試:空腹喝溫豆漿,若半小時內脹氣即示功能減退。
4. 早餐吃什麼最養胃?
辰時(7-9點)胃經當令,宜選溫熱易化食物:• 脾胃虛寒:薑汁桂圓粥• 濕氣重:薏仁糙米漿• 胃陰不足:銀耳百合羹
5. 胃不舒服如何養胃?
急性期採"階梯復原法":首6小時:暫停固體食物,飲生薑米湯次日:蒸蘋果泥佐山藥糊第三日:小米粥配烤饅頭片避免牛奶、咖啡等刺激物
6. 如何馬上消除脹氣?
立即按壓雙側"內關穴"(腕橫紋上三指),配合腹式呼吸。快速緩解法:俯臥用枕頭墊住胃部,深呼吸五分鐘,此法能促進氣體排出。關於作者:我是「中醫慢生活」的版主艾草姊姊,在台北中醫診所看診15年,專精於體質調理與四季養生。看太多台灣人被快節奏生活拖垮身體,決定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這裡會帶你認識自己的體質、學習順應24節氣的養生法,還會教你把當歸、黃耆這些藥材變成日常茶飲~